高一下册物理教材

点击数:386 | 发布时间:2024-11-30 | 来源:www.xingyicl.com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学会现在的常识,还要把高中的常识与初中的常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念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需要。智学网高中一年级频道为莘莘学子整理了《高一下册物理教材》,期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一下册物理教材(一)


    教学目的

    1、常识与技能

    了解平抛运动的特征是初速度方向水平,只有竖直方向受重力用途,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了解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

    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会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2、过程与办法

    在常识教学中应同时进行科学研究过程教育,本节课以研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为中心所展开的课堂教学,应突出一条研究物理科学的一般思想办法的主线:

    察看现象→初步剖析→猜测实验研究→得出规律→重复实验→辨别结论→追求统一。

    借助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办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办法;

    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控制的思想办法的教育:从实验的设计、装置、操作到数据处置,所有环节都应进行多方面实验思想的教育,“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在乎抛物体实验中很突出。如装置中斜槽末端应维持水平的控制;木板要竖直放置的控制;操作上强调小球每次都从斜槽同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释放的控制;在测量小球地方时对实验误差的控制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重复多次实验,进行共性剖析、总结分类,达到辨别结论的教育目的,同时还能进行理论联系实质的教育。

    在理解平抛物体运动规律是受恒力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时应注意到“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这方面的问题,国内东汉的王充历尽心血三十年写成《论衡》一书,全书三十卷八十五篇约三十万字,已有精辟论述,以此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精神的美德教育。

    教学重难题

    1、教学重点:平抛运动的特征和规律;学习和借鉴本节课的研究办法。

    2、教学难题: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1、实验目的

    1.用实验的办法描出平抛运动的轨迹.

    2.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不是为抛物线.

    3.依据平抛运动的轨迹求其初速度.

    2、实验原理

    1.借助追踪法逐点描出小球运动的轨迹.

    2.打造坐标系,假如轨迹上各点的y坐标与x坐标间的关系具备y=ax2的形式,则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3、实验器材

    斜槽、小球、方木板、铁架台、坐标纸、图钉、重垂线、三角板、铅笔、刻度尺.

    4、实验步骤

    1.安装调平

    将带有斜槽轨道的木板固定在实验桌上,其末端伸出桌面外,轨道末端切线水平,如图所示.

    2.建坐标系

    用图钉将坐标纸固定于竖直木板的左上角,把木板调整到竖直地方,使板面与小球的运动轨迹所在平面平行且挨近,把小球放在槽口处,用铅笔记下小球在槽口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投影点O,O点即为坐标原点,用重垂线画出过坐标原点的竖直线,作为y轴,画出水平向右的x轴.

    3.确定球的地方

    将小球从斜槽上某一地方由静止滑下,小球从轨道末端射出,先用双眼粗略确订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在某一x值处的y值,然后让小球由同一地方自由滚下,在粗略确定的地方附近用铅笔较准确地描出小球通过的地方,并在坐标纸上记下该点.用同样的办法确定轨迹上其他各点的地方.

    4.描点得轨迹

    拿下坐标纸,将坐标纸上记下的一系列点,用平滑曲线连起来,即得到小球平抛运动轨迹.

    5、数据处置

    1.计算初速度

    在小球平抛运动轨迹上选取分布均匀的六个点——A、B、C、D、E、F,用刻度尺、三角板测出它们的坐标,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已知g值,借助公式y=2gt2和x=v0t,求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v0,后算出v0的平均值.

    2.验证轨迹是抛物线

    抛物线的数学表达式为y=ax2,将某点的坐标x、y代入上式求出常数a,再将它他点的坐标代入此关系式看看等式是不是成立,若等式对各点的坐标近似都成立,则说明所描绘的曲线为抛物线.

    6、误差剖析

    1.斜槽末端没调水平,小球离开斜槽后不做平抛运动.

    2.确定小球运动的地方时不准确.

    3.量取轨迹上各点坐标时不准确.

    7、需要注意的地方

    1.实验中需要调整斜槽末端的切线水平.

    2.方木板需要处于竖直平面内,固定时要用重垂线检查坐标纸竖线是不是竖直.

    3.小球每次需要从斜槽上同一地方滚下.

    4.坐标原点不是槽口的端点,应是小球出槽口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投影点.

    5.小球开始滚下的地方高度要适中,以使小球平抛运动的轨迹由坐标纸的左上角一直到达右下角为宜.

    6.在轨迹上选取离坐标原点O点较远的一些点来计算初速度.

    高一下册物理教材(二)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重力产生是什么原因。

    2.了解重力的施力物和重力的方向,了解重力有哪些用途点叫重心。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水平的关系,理解公式G=mg,了解g=9.8牛/千克的物理意义。

    (二)教具

    弹簧秤、钩码、水平相等的两种不同钩码。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力的三要点是什么?

    2、新课引入

    大家生活在地球上,大家只能看到地球的某一局部。假如在宇宙空间里看地球,地球近似是圆球型。

    (教师画图)

    北京在北纬40°左右。一棵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秋季到了,苹果从树上落下来。请同学画出苹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海南盛产椰子,椰子落下来沿着什么方向?

    南半球上果树上落下的水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教师:在地球上,所有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沿着黑板上所画的方向落向地球,缘由是物体遭到了地球的吸引。

    3、重力的产生

    教师: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所有物体都遭到地球的吸引,所以所有物体在地面附近都遭到重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有哪些用途,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用途。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比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4、重力的方向

    教师: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用途点三个要点,重力也有三要点。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子的墙壁是不是竖直。大家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测绘职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借助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不是水平。你感兴趣的话,可以使用这种办法检查家里的电冰箱放置的是不是水平。

    5、重力的大小

    1.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它们的水平都是50克。大家用弹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遭到的重力。

    (教师演示)

    这两个砝码的重力都是0.5牛顿。水平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学生实验:用弹簧秤测量水平分别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学生操作)

    3.物体的重力跟水平成正比

    教师: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水平成正比。

    4.g的值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水平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精准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水平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

    5.G=mg

    假如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水平,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水平的比值。那样重力和水平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用这个公式时,水平m用千克作单位,重力G用牛顿作单位,g=9.8牛/千克。

    6.例题:一个集装箱的水平是4吨,计算它所受重力。并画出重力的图示。

    已知:m=4吨=4000千克,

    g=10牛/千克。

    求:G。

    解:G=mg

    =4000千克×10牛/千克

    =40000牛。

    答:集装箱所受重力是40000牛。

    作力的图示时,要画出力的三要点。重力是集装箱遭到的,重力有哪些用途点画在它的中心。方向竖直向下。结合标度线段的长度,重力线段长度应是标度线段长的4倍。

    6、重心

    教师:重力有哪些用途点叫重心。粗细均匀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点在中点;圆球的重点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点在它的对角线的交点。

    7、总结

    地面附近的物体遭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遭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重力既然是一种力,它有大小、方向和用途点三个要点。

    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水平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mg表示,g=9.8牛/千克。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有哪些用途点叫重心。

    8、作业

    1.完成节后训练。

    2.章后习题4、6。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